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中国的制造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民营企业明确了制造业领域的商机所在,指明了目标。
脱实向虚对经济的危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回落、房地产、劳动力、环保成本及融资成本的高企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实体经济利润率不断下降,企业负担压力加大。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为了应对成本攀升、盈利下降,其经营活动往往选择减少、终止投资,或转行,进入房地产、金融类行业,如转向房地产炒作及购买理财产品、股票等,或将信贷资金转贷给房地产等企业赚取资金差价。由此,经济逐步进入脱实向虚循环:房地产等资产泡沫推高了企业的生产用房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侵蚀了实体投资回报,实体投资转化为虚拟投机进一步催生了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又进一步降低了实体投资回报,以至于近年来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都习惯了“脱实向虚”获得的高收益,导致市场短期内预期和心态较为难以适应实体投资相对较低的回报,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民间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空前低落。
“脱实向虚”如果任由其发展,虚拟经济将在经济中的占比超过一定的合理水平,带来社会资源错配,当资产价格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过于背离实体经济决定的资产价格时,甚至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将导致经济泡沫的破灭,对金融市场体系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引发虚拟经济体系危机,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金融危机。
制造业是中国的基础和脊梁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经济的支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最为直观的体现。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表明,就中国经济而言,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引领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和努力方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提升经济的活力、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制造业的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品质提升实力强、生态环境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融合集成应用为代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扑面而来。智能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生产分工、企业管理、行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可以说是深刻的、革命性的。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逐步从传统制造方式转向智能化制造方式,通过与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贯穿于先进制造业全生命生产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利用智能技术对相应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不仅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减少资源消耗。智能化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并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十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以全球的视野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对于许多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全面迈向高质量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国内生产要素资源稀缺,现有传统制造业存量较大,要实现大规模的“转型升级”较为困难。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一个新的方向。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目前正是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一方面国内生产要素资源稀缺,现有传统制造业存量较大,要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另一方面沿线65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不足,产业发展落后,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与我国经济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存在较强的合作需求。如果将国内优势产能通过“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可让中国制造业以全球的视野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带一路”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商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时机。
中国制造业出海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和开放性的合作对象,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一方面,不但能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又能促进待发展国家的进步,另一方面,直接为当地所在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收入、改善生活,而且间接为当地政府带去源源不断的税收收入,促进各方实实在在利益获得。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用管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主席)